失智,常見於年長者,泛指認知功能的損傷的現象,除了常見的阿茲海默症,也可能因腦部疾病或外傷導致,例如中風、腦部撞擊等…,通常會伴隨記憶、思考、判斷、語言等認知功能下降。對於腦傷個案而言,認知、語言與肢體功能的後遺症,讓原本簡單的日常活動變得困難,也影響與家人的互動。
「看著桌子上的木紋紋路,鮮少的語言表達與眼神對焦。」
這是許阿姨剛出院、第一次來治療所評估時的模樣。因為中風跌倒時撞擊腦部,大腦的損傷產生失智的情形,使得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受環境干擾,例如冷氣聲或桌面紋路;再加上語言提取與理解困難,使得許阿姨無法順利與他人互動。
腦傷復健的黃金期
腦傷後的失智與退化型失智症不一樣,復健黃金期約為受傷後 6 個月至 1 年內,這段期間是大腦神經可塑性最佳的時期,透過積極復健,能幫助受損的神經重新連結,提高恢復效果。
把握腦傷後的黃金復健期,在前三個月內積極展開治療,持續了一年多,每週規律安排三次以上的物理與職能治療。初期,許阿姨因肌張力異常和平衡協調能力欠佳,有較高的跌倒風險。然而,透過肌力訓練、平衡與協調復健,動作能力明顯提升。經過半年努力,許阿姨更可以從家中步行至治療所接受復健。
在認知方面也有顯著改善。最初,因注意力不集中、反應速度慢,容易分心,與他人對話時難以有效應答。經過三個月密集的治療性音樂介入,「節奏認知訓練」與「生活功能訓練」,專注力與執行功能大幅提升,語言功能也隨之改善,日常生活的參與度增加,語言表達變得更豐富,甚至能在引導下回憶過往的旅遊與工作經歷。
隨著認知能力的進步,療程中開始加入了,一週兩次的「電腦化認知訓練」,持續三個月後,許阿姨的理解與記憶力亦有明顯增強。接著,許阿姨進步到開始加入團體課程,在團體中能夠依照老師指令模仿動作,並開始與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。
林嘉榆職能治療師表示「腦傷後患者常伴隨吞嚥與動作困難,在復健過程中也可能遇到瓶頸或進步停滯的情況。然而,隨著認知功能的提升,這些能力通常能逐步改善,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獨立,而復健並不僅限於黃金期。雖然過了這段時間,進步速度可能趨緩,但持續訓練仍能幫助個案維持並提升現有能力,進一步改善日常生活品質,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。」
正向支持與陪伴:從家中經濟支柱到被照顧者的轉變
腦傷後,個案不僅面臨 認知與肢體功能的損傷,許多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也需要他人協助。從照顧家人的角色變成被照顧者,對個案而言是一大挑戰。如何賦予個案合適的角色,讓他們在家庭中找到新的定位,不僅能提升家庭動力,也能幫助個案重拾自信與自我價值。
腦傷後,許多能力無法完全恢復,做每件事都需要更多時間,成果可能也不如從前。治療師除了是指導個案的「老師」,也是陪伴他們的「朋友」,傾聽他們對生活的期待,並在課堂中一起練習、實踐。例如,透過刷牙、洗碗、烹飪等日常活動訓練,幫助個案逐步找回生活技能。
然而,復健不僅限於治療課堂,更需要家屬與照顧者的參與。透過共同練習,照顧者能更理解個案的挑戰與能力,學習適當的互動技巧,並將這些技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這不僅能減輕照顧者的壓力,也能讓個案在家庭中找到成就感,提升他們的自信與勝任感。
更多老年失智症資訊可洽以下連結:
起辰聯合治療所
聯絡電話:02-2706-0055
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65號3樓
官方網站:https://rink.cc/hcdxr
FB:https://rink.cc/w18a1


